輝煌70年 鐵路與中國發(fā)展相伴相隨
近日,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的“發(fā)現最美鐵路·感受齊魯文化”活動在山東舉行。來自人民網、新華網、環(huán)球網、央視網、央廣網等多家媒體記者齊聚一堂,實地感受采訪。
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,鐵路是名副其實的交通體系“骨干”,在推動國家經濟發(fā)展、貿易往來、社會穩(wěn)定、貨物運輸以及百姓出行等方面肩負著無可替代的作用。縱觀鐵路70年的發(fā)展史,它以前所未有的“加速度”跑出了中國速度,在各個方面展現出自己獨特的魅力。
1949年新中國建國初期,我國通過組織人力、調動國家資源搶修完成了8278公里,截止1949年年底,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1810公里。然而,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。在社會建設熱潮期間,多條重要鐵路相繼通車,其中包括著名的成昆鐵路以及貴昆鐵路、包蘭鐵路、京原鐵路等等。不過,真正讓鐵路得到大發(fā)展、大跨越的時代,還是自改革開放開始。
在香港回歸前夕,全國一次性修建最長的復線鐵路京九線開通了,這是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通道。自1997年開始,我國鐵路一共進行了6次大提速,火車平均時速從原來的45公里左右,提高到120公里到160公里。從2007年開始,我國鐵路建設又進入另外一個全新時代,在《全國鐵路發(fā)展中遠程規(guī)劃》的指引下,中國高鐵建設正式邁進快車道,截止到2018年年底,我國高鐵通車里程已經來到2.9萬公里,占到全球高鐵總里程的68%以上,穩(wěn)居世界第一。這時,我國鐵路總投產里程已經來到了13.1萬公里,鐵路的體系建設、電氣化建設、信息化建設以及系統(tǒng)配套優(yōu)化建設已經遠非當年可比。
風雨兼程70年,或許只有歷經歲月才可看清這其中的發(fā)展和變化,F如今的中國鐵路發(fā)展,早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“中國名片”,見證著中國社會變遷與技術的巨大進步。在荷蘭艾斯維爾出版集團與《日本經濟新聞》合作發(fā)表的有關于全球各國在科技領域相關學術能力和研發(fā)水平的排名中,中國在全球關注的30個技術領域中,中國占據了23個第一。中國鐵路的發(fā)展歷程,正是我國從堅持自力更生、開放引進到技術引領的縮影,是中國社會巨大變遷的縮影。
鐵路的變化不僅僅有硬件上的,還有軟件上的。鐵路的發(fā)展,同時也離不開服務領域方面的巨大提升。曾幾何時,“買票難”成為遠在他鄉(xiāng)游子們的一塊心病,特別是隨著“春運概念”出現以來,每年的買票、乘車回家或出門成為老大難問題。每年這個時期,鐵路也如同身臨大敵,要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完成這一運輸使命。不過,隨著近些年來,鐵路軟件服務的快速提升,人們不再為一張小小的車票發(fā)愁。手機輕輕劃一劃,從訂票、購票再到規(guī)劃行程,幾步輕松完成。更何況,隨著高鐵的大量投產,現如今,不管是春運,還是五一或十一假期,人們乘坐高鐵旅游已經儼然成為新時尚。也正因為于此,多個省市和地區(qū)也快速開始了自己的產業(yè)轉型,城鄉(xiāng)一體化、城市一體化、多城生活等等也在快速成型中。更有很多地方的人們把高鐵當成自己的“通勤車”,成為每天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。
70年的發(fā)展,不管是宏觀還是細節(jié),鐵路都徹底發(fā)生了質的變化,這種變化也跟共和國的成長一起,風雨同舟、砥礪前行,并結出了輝煌的果實。也正是因為這種變化,偉大的、正在復興的中國夢也在快速向我們走來,走進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,改變著我們的現在,也改變著我們的未來。
免責聲明: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所轉載內容之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
鐵路資訊
- 農歷小年車票開售 鐵路春運售票超1億張08:09
- 這一年,你的平安有鐵路人在守護08:09
- 京張“四電”通過初驗08:08
- 鐵路新裝備拉動“公轉鐵”08:07
- 推進安全生產整治有新招08:06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場。